天易健康www.tyj.ltd 伯温养生院
     
天气与日历
搜索
158-5891-7908
快捷导航

要明白的羞羞:经常放臭屁是怎么回事

[复制链接]
健康资讯 发表于 2021-10-14 15:4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伯温故里天易健www.tyj.ltd 免责声明
弘扬刘伯温文化、宣传刘伯温故里。欢迎投稿,有报酬。+微信13868671156https://www.tyj.ltd
 
我们有时候会羞于提起一些身体状况,比如臭屁。臭屁不仅让闻者皱眉,也让自己尴尬。但为什么会放臭屁,有什么方法解决这种尴尬呢?一起来看看吧。
屁为“五谷杂粮之气”,是人体通过消化道排出的臭气,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中医认为,屁为废气,属于排泄物,长期淤积会使有害物质被肠道黏膜重复吸收,出现胸闷、腹胀等症状,甚至会使机体形成慢性中毒,产生精神不振、消化不良、头晕目眩和脸色蜡黄等症状;长期憋屁的话还可能诱发肛瘘等肛门系统的疾病,所以屁是憋不得的。
屁可短忍不可久憋
如果当时的场合实在不能放屁,那也是短忍而不可久憋。所谓短忍,即肛肠有预感时,就要看当时所在的场合是否可以“鸣放”,若此时正在进行会友、谈判、会议等活动,或在电梯里,可以暂忍,暂时离开现场,择地而放。如果久憋而不放,被憋回大肠中的屁就会慢慢地被肠壁所吸收而进入到血液里,这对人体有害。
臭屁需警惕
臭屁的罪魁祸首是吲哚和硫化氢。它们是发酵蛋白质、脂肪等动物性食品以后产生的气体。这些代谢物不仅有恶臭气味,而且是有毒的。这些气体可以腐蚀肠壁,造成肠屏障功能下降,通透性增加,使肠道内的有毒物质进入血液,从而危害人体健康。此外,这些气体还可以造成细胞毒害和基因突变,因而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臭屁熏天有三种因素
一是大便稀溏者,放出来的屁屎臭味很浓,如果大便排出,屁便中止。二是屁臭味特别浓,如同臭鸡蛋一样臭不可闻,这是由于进食过多蛋白质类食物,使食物滞留在消化道内,被分解后产生胺类,胺就具有这种恶臭味。解决的办法是减少食量,特别是减少进食含蛋白质类食物的量。三是疾病原因,如屁多且臭,可能有消化不良。若屁奇臭难闻,可能有消化道出血、菌痢、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出血性小肠炎等炎症。此外,恶性肿瘤晚期,因癌肿组织糜烂,蛋白质腐败,放出的屁也会很臭。
屁的多少与食物构成及烹饪习惯有关
1、生葱、洋葱、生姜、生蒜、薯类、甜食、豆制品和面食,这些食物含有可产生大量氢和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气体的基质,所以食后往往会矢气大增,不断放屁。
2、豆类食品中,含有小肠不能消化的特异碳水化合物,在大肠作用后产生氢、甲烷等气体,因此黄豆、红豆等也有“有声之果”之称。
3、包心菜、豌豆、菜花、南瓜、萝卜都容易使大肠“生气”,气多放屁则不可避免了。
4、屁的多少还与你的消化机能强弱有关。患有胃炎、消化性溃疡等胃部疾病及肝、胆、胰疾病以及出现消化不良症状的人,未被消化的食物残渣能提供更多的基质,肠道细菌发酵快,更容易产生气体而使人放屁,从而也有屁多的现象。
臭屁预防措施
1、少食易在肠胃部制造气体的食物如土豆面食、糖等,都易在肠胃部制造气体,最后导致腹胀。
2、不食不易消化的食物炒豆、硬煎饼等硬性食物不容易消化在胃肠里滞留的时间也较长,可能产生较多气体引发腹胀。
3、良好进食习惯改变狼吞虎咽的习惯因进食太快或边走边吃容易带吞进不少空气;常用吸管喝饮料也会让大量空气潜入胃部引起腹胀。
4、防止不良情绪焦躁、忧虑悲伤、沮丧抑郁等不良情绪都可能使消化功能减弱,或刺激胃部制造过多胃酸,其结果是胃气增多,腹胀加剧。
5、增强体质注意锻炼身体每天坚持适量室外运动不仅有助于克服不良情绪而且可帮助消化系统维持正常功能。
6、适度补充纤维食物。高纤维食物有时有减轻腹胀之效,特别是在摄入高脂食物后。高脂食物难以被消化吸收,因而在肠胃里逗留时间也往往较长,而一旦有纤维加入,受阻塞的消化系统很可能迅速得以疏通。
以上是关于预防臭屁的一些措施,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起来吧。
伯温故里天易健www.tyj.ltd 免责声明
文章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15858917908微信同号 将及时整改或删除,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推荐阅读更多+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分类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北京分类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文成一家人

公众号

客服微信

全国服务热线:

158-5891-7908

公司地址:浙江省文成县南田镇龙岙村

运营中心: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白云街道紫荆庄园H区4栋1501室

邮编:610066 Email:tyj@tyj.ltd

Copyright   ©2023-2024  天易健康 伯温养生院  Powered by©Discuz!  技术支持:天易健康    ( 浙ICP备2021016414号-4 )